為聾孩子創設優質課堂(南通 徐美娟)

發布:南通教科研 發布時間:2015-02-04 閱讀9762

 為聾孩子創設優質課堂

——以主題班會《客人來了》教學為例

南通特殊教育中心     徐美娟

聾啞學生因聽力殘障和語言的缺失,在品德教育的過程中大多運用手語進行溝通教育,這使學生看不清手勢或不理解手勢表達的意思時就不能很好理解和掌握老師教育的內容。如果讓學生置身於一定的情境中,親自參與某件事情並獲得一定體驗,那他們就能較好地理解知識和掌握知識。根據這一特點,創設《客人來了》這堂課,通過精心設計的三個不同情境,讓學生經曆表演與體驗,不但較好地理解和掌握禮貌待客的基本方式方法,而且使學生在品德、知識、能力等多方麵都得到提高與發展。這是一堂能夠看到孩子生命拔節的課堂。

一、優質課堂的場景創設

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來家裏做客的大多數是親戚朋友,如大伯大媽、叔叔阿姨、舅舅舅媽、姑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而老師、小夥伴、鄰居等較少或沒有來過家裏做客。因此教學中從“老師來家做客”、“小夥伴來家做客”、“鄰居老奶奶來家做客”三個角度取材,擴大了客人的範圍,幫助學生理解在生活中除了親戚朋友關心我們,還有老師、小夥伴、鄰居等都關心我們的成長,也是我們的朋友,他們來家做客時,我們要禮貌相待,從而使學生對 “客人”這一概念有更深一層的了解和認識。其中鄰居老奶奶的場景設置,也在向學生滲透“鄰居也是朋友”這一觀點,讓學生從小懂得與鄰裏要友好相處的道理。

二、優質課堂的角色創設

    這堂課的三個場景設計中,角色扮演者分別是老師、同學、老奶奶。從年齡上看,選取的是不同年齡層次的人物。從出場表演的順序安排上,第一個表演的是老師,第二個表演的是同學,第三個表演的是老奶奶。因此,同學們在前兩個表演招待客人活動的基礎上,收獲了一些經驗。當老奶奶出場時,表演的同學拿出口感硬的果品招待老奶奶時,其他同學發出驚呼:“這太硬了,老奶奶不能吃”。因有不同人物的出場,學生也自然學會比較與區分,從而借機告訴學生老年人牙齒不太好,要挑選適合老人的果品。同時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會觀察,對不同的人要有不一樣的做法,向學生滲透靈活做事的道理。

三、優質課堂的問題創設

    在三個場景的表演中,分別設計了老師在暑假去做客、小夥伴在寒假去做客、老奶奶是冬天去做客。因此,在老師來家做客的表演過程中,設計了“夏天時老師來了,怎樣做得更好呢?”、“怎樣讓老師很快涼爽呢?”等問題,通過老師不停擦汗不停雙手扇風的誇張表演,一步步啟發學生懂得夏天時可以找西瓜招待老師、拿毛巾給老師擦汗、為老師開電風扇、開空調等。小夥伴來家做客的表演過程中,設計“冬天小夥伴來了,我們怎樣做得更好呢?”、“小夥伴在一起,怎樣玩呢?”等問題,引導學生懂得找出暖水袋給小夥伴暖暖手;借機教育學生懂得小朋友在一起不單是玩,更重要的是和小朋友一起做愛學習的好孩子。在老奶奶做客時,設計“老奶奶為我們編織帽子,我們怎樣關心老人呢?”等問題,引導學生學說一句關心爺爺奶奶的話。課堂裏問題不斷展開的過程中,不但鍛煉著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思維能力,也逐步向學生滲透著愛學習與孝敬老人的深刻道理。

四、優質課堂的過程設計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與聾生學習特點來教。教學中,設計在現實情境中學生表演“聽課老師來了,我們怎樣做?”;再創設情境由老師和同學合作表演“老師來家做客”、同學與同學合作表演“小夥伴來家做客”、模擬鄰居老奶奶與同學合作表演“鄰居奶奶來家做客”;最後回到現實情境中自由表演“向客人老師介紹班級”幾個環節,由淺入深、由扶到放,一步步引導與啟發學生參與實踐,學會表演,體驗感悟,最終理解與掌握禮貌待客方法與道理。聾生語言能力的發展是聾校的首要任務,同時因聽力障礙,聾生往往缺少主動交流的膽量。課堂中設計自編禮貌歌與嚐試向客人老師介紹自己的班級兩個過程,更是激發孩子要愛語言,努力學語言的興趣,並逐步培養學生主動與他人交流的膽量與能力,在交流與表達的過程中也自然發展學生語言能力。

五、優質課堂的基本要義

1、確定合適的教學內容

我們的每一堂課應為孩子的所需而教、為孩子的有所發展與受益而教。學會禮貌待客是班主任對低年級學生進行禮貌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同時也是聾校第七冊思品教材的內容。如果按教材來教學,內容與形式都很單一,且聾生語言理解能力差,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存在一定困難。當教材滿足不了我們的教學需要時或學生學習實際中有需求時,我們教師就可創設課堂。《客人來了》就是結合聾生學習特點、學習實際需要與班級教育需要自主確定的班級文明禮貌係列教育的內容之一,使得孩子在這堂課中學到最需要的知識,也在各方麵得到了最好的發展,最終實現應有的教學價值。

(二)融合多個目標同步實現

《客人來了》這堂課以掌握簡單的待人方法為主要教學目標,但在教學設計時,深入挖掘教學素材,從多方麵多角度去考慮多個目標的同步實現。在這堂課中,涉及了觀察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表演能力、與人交往能力、語言能力等多種能力的培養;滲透了從小要愛學習、懂得孝敬老人、與人友好相處教育;滲透了對客人含義的理解及鄰居也是朋友等基本常識;滲透了學會對不同的人、不同的事要靈活對待與處理的思維方式。在同樣的時間裏,多元目標的實現,為孩子創設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看到一個生命成長的美麗。

(三)促進多學科知識有效學習

《客人來了》這堂課以品德教育為主的教學,但在這堂課中融合了語言的學習、季節的區分和老年人等常識知識的認識與了解。課堂中自編禮貌歌的環節,激發孩子對語言學習的興趣,培養孩子的語文能力與語文學習興趣;通過誦讀與記憶兒歌,豐富學生的語言,發展學生語言能力,有效地對聾生的語言進行補償訓練;教學中場景設計了夏天與冬天、老人與小孩的對比,讓孩子對不同季節與不同年齡有所了解,增加生活常識。多學科知識的滲透,讓孩子學習更為豐滿,收獲更大。

課堂是為學生服務的,課堂是為孩子生命成長服務的,課堂的分分秒秒都要讓它發揮著最大的教育價值。我們要讓每一堂課成為優質課堂,讓孩子在有限的時間裏學到最需要、最有用、最適合的知識,讓孩子在知識、能力、品德、思維等各方麵都得到發展,讓孩子的生命得到成長。

 

附:本文於2014年發表於《爱游戏彩票app 》第10

Baidu
map